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环境质量>环境状况公报
云南省2010年环境状况公报

 

  2010年,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为载体,积极推进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污染减排任务圆满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扎实有效,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防治成效显著,环保专项行动效果明显,环境管理服务经济发展和保障群众权益的意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法制、政策、科技、宣教和对外合作等顺利开展,环境管理基础性工作取得进展。

  “十一五以来,全省环保事业蓬勃发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确立了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召开了全省第八次环保大会,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推行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制度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文件,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环境保护机制,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大环保格局正在形成。全省环保系统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依法加强环境监管,着力解决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严格环评管理,加快审批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狠抓治理,以滇池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成效;着力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了新进展。

  通过五年的努力,2010年我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2005年削减5.76%,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的117.6%;二氧化硫排放量较2005年削减4.08%,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的102.0%。五年来,全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浓度均呈下降趋势。全省受酸雨影响范围明显减少,酸雨控制区出现酸雨的城市、频率逐年下降。地表水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2005年的58.0%提高到2010年的63.8%,水环境功能达标断面的比例由62.0%提高到70.4%主要湖泊、水库水质优良比率由2005年的60.4%上升到2010年的67.2%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我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化学需氧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4.9%,由28.47万吨减少到27.1万吨;二氧化硫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4.0%,由52.2万吨减少到50.1万吨。

  2010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9年的27.31万吨下降1.75%,削减0.48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9年的49.93万吨上升0.29%,增加0.14万吨。2010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6.83万吨,比2005年下降5.76%;二氧化硫排放量50.07万吨,比2005年下降4.08%,完成十一五削减目标。

 

  水环境  

  全省开展监测的主要湖库和主要河流水质持续改善

  【主要湖泊、水库水质状况】

  2010年,在开展水质监测的61个湖泊和水库中,水质符合或优于标准、水质优良的占67.2%;水质符合类标准、轻度污染的占18.0%;水质符合标准、中度污染的占3.3%;水质劣于类标准、重度污染的占11.5%。全省湖库总体水质仍为轻度污染44.3%的湖泊、水库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

  全省主要湖库水质优良率比上年增加3.8%,比2005年的60.4%增加6.8%

2010年主要湖泊、水库类别统计

  2010年,九大高原湖泊中,抚仙湖、泸沽湖水质符合标准,洱海、程海水质符合标准4个湖泊水质优良。阳宗海水质符合标准,中度污染。滇池草海、滇池外海、异龙湖、星云湖、杞麓湖水质劣于标准,重度污染。抚仙湖、泸沽湖、程海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

  与上年相比,九大高原湖泊水质基本保持稳定。由于受我省百年不遇特大干旱影响,滇池外海、异龙湖和星云湖中总氮、总磷年均值略有升高,营养状态指数有所上升。阳宗海砷浓度值有较大幅度下降,由200912月的0.111毫克/升下降至201012月的0.065毫克/升,水质由劣类上升为类,水质明显好转;且20102月以来水体中砷浓度值一直低于0.1 毫克/升,符合类水质标准,其中8910三个月低于0.05 毫克/升,符合类水质标准。滇池草海水体中主要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的年均值比2009年分别下降31.0%58.4%33.9%;营养状态指数由2009年的82.4下降到71.0,有5个月的营养状态改善为中度富营养。


九大高原湖泊总磷浓度对比
                           九大高原湖泊总氮浓度对比


九大高原湖泊高锰酸盐浓度对比

2010年九大高原湖泊主要污染指标值
 

                  

九大高原湖泊20062010年水质类别变化状况表

  “十一五期间,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保持稳定。水质优良的抚仙湖、泸沽湖、洱海、程海水质保持稳定。阳宗海由于受砷污染事件的影响,2008年水质由类下降为类,2009年劣于类;随着治理措施逐步见效,2010年水质好转为。滇池、异龙湖、星云湖、杞麓湖等污染严重的湖泊水质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滇池外海的主要污染指标总氮自2007年后逐步下降,2009年已接近类标准值2.0毫克/升(2.13毫克/升),2010年受干旱影响,有所回升。滇池草海主要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年均值有较大幅度下降,营养状态有所改善。

  其它13个开展监测的湖泊中,北海和浴仙湖水质类别为类,普者黑、茈碧湖、西湖、海西海、青海、属都湖和碧塔海水质类别为类,个旧湖水质类别为类,大屯海、长桥海和南湖水质类别为劣类。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的湖泊有5个,占38.5%

 

  【主要河流水质状况

  2010年,在77条主要河流的152个监测断面中,水质符合或优于类标准、水质优良的断面占63.8%,水质符合类标准、轻度污染的断面占14.5%,水质符合类标准、中度污染的断面占4.6%,水质劣于类标准、重度污染的断面占17.1%。水环境功能达标的监测断面有107个,占70.4%

  全省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比上年增加3.5%。与2005年比较,水质优良率由58.0%提高到63.8%,水环境功能达标断面的比例由62.0%提高到70.4%

2010年度云南省主要河流水质类别表

 

  2010年,伊洛瓦底江水系水质总体为优,澜沧江水系、怒江水系水质良好,金沙江水系、红河水系、珠江水系水质中度污染。全省河流水质评价结果为轻度污染,总体干流水质较好,部分支流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六大水系主要河流水质受污染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为:金沙江水系、红河水系、珠江水系、澜沧江水系、怒江水系和伊洛瓦底江水系。污染严重的主要河流是金沙江水系的新河、螳螂川、秃尾河、普渡河和新宝象河,红河水系的三家河和红河干流,珠江水系的泸江,澜沧江水系的沘江等。

  2010年,我省河流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氨氮、生化需氧量和铅。


  【出境、跨界河流

  2010年,19个出境、跨界河流监测断面中,16个断面水质符合或优于类标准,水质优良率84.2%2005年的58.8%,有较大的提高。有1个断面水质中度污染,2个断面水质重度污染。16个断面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占84.2%,比2005年提高25.4%

  与2005年比较,六大水系干流出境、跨界断面,金沙江三块石水质类别由类改善为类,南盘江设里桥水质由劣类改善为类,水质明显好转;澜沧江关累断面水质类,怒江红旗桥断面水质类,伊洛瓦底江水系大盈江汇流电站、瑞丽江姐告大桥断面水质均为类,红河河口医院断面水质劣于类,水质基本稳定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2010年,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和5个不设区城市开展监测的38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中,水质满足要求的29个,占76.3%,达不到要求的9个占23.7%。与上年相比,水质保持稳定的17个,占44.7%,水质好转的5个,占13.2%;水质下降的16个,占42.1%,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和总氮。

   十一五期间主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较2005年有所提高。

2005~2010年主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情况


  【城市水域】

  15个主要城市水域43个监测断面中,符合或优于类标准水质优良的占44.1%,符合类标准水质轻度污染的占14.0%,符合类标准水质中度污染的占7.0%,劣于类标准水质重度污染的占34.9%。能达到水功能要求的断面21个,占48.8%。城市水域水质总体仍为重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磷,耗氧有机污染严重。

  “十一五期间,城市水域水质总体呈稳定状态。


  【地下水】

  2010年全省地下水监测网点控制面积1635平方千米。地下水动态监测按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水(裂隙水和岩溶水)和泉水分类监测

  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情况:孔隙水的基本稳定区占监测控制面积的85.80%、强上升区占监测控制面积的14.20%;基岩水的强上升区占监测控制面积的12.85%、弱上升区占监测控制面积的25.30%、基本稳定区占监测控制面积的6.45%、弱下降区占监测控制面积的38.11%、强下降区占监测控制面积的17.29%20062010年的水位动态变化不大,总体呈稳定状态;受降雨影响,呈一定的相关变化,20092010年属特枯年,地下水水位相对较低。

  地下水水质状况及达标情况:浅层孔隙地下水受污染较重的主要有昆明、曲靖、开远、蒙自、个旧等地,多为较差~极差级。而基水水质相对较好,以优良级为主,大部份仍能满足生活饮用水标准。在无工矿企业分布区,水质以良好~较好(类)为主,在工矿企业、人口集中分布区,水化学类型复杂,水质以较差-极差(类)为主。2010年基岩水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优良级占63.64%良好级占9.09%、较差级占27.27%优良级较2005年显著增加主要污染指标为pH氨氮、大肠菌群等。

  大气环境 

  全省城市环境空气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0.031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0.017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0.059毫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无明显变化,与2005年相比,呈好转趋势。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污染因子年平均浓度值总体呈下降趋势。首要污染因子仍为可吸入颗粒物。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2010年,全省16州(市)政府所在地,昆明市、保山市、丽江市、普洱市、临沧市、楚雄市、文山市、景洪市、大理市、芒市、六库镇和香格里拉县城12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天数占全省比例为100%。其它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天数占全省比例分别为:玉溪市98.6%,蒙自市97.5%,曲靖市97.3%,昭通市92.2%.
与2009年相比,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天数占全年比例为100%的城市增加了保山市和芒市。

  【降水和酸雨】

  2010年,19个城市开展了降水酸度监测,有8个城市监测到酸雨,占总数的42.1%。
在监测到酸雨的城市中,昭通、个旧、楚雄的降水pH年均值低于5.6。降水pH最低值3.72,出现在个旧市;次低值3.77,出现在昭通市。

  开展监测的城市酸雨频率范围在0~63.2%之间,平均为8.2%。其中:酸雨频率为0的城市占57.9%,酸雨频率小于20%的占26.3%,酸雨频率在20~40%的占5.3%,酸雨频率大于40%的10.5%。酸雨频率最高的是楚雄市,为51.9%,其次是个旧市,为46.8%。
“十一五”期间,全省受酸雨影响范围明显减少,酸雨控制区出现酸雨的城市、频率逐年下降,全省酸雨频率由2005年的12.8%下降为2010年的8.2%,降幅为36%。变化趋势见下图:

 

  声环境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

  全省18个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范围为63.671.4分贝,最高是文山市,超过国家标准1.4分贝。

  曲靖、玉溪、保山、昭通、丽江、普洱、临沧、楚雄、景洪、大理、蒙自、香格里拉和开远13个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质量为好,昆明、芒市和个旧3个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质量为较好,文山和六库2个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质量为轻度污染。

   十一五期间,全省15个城市连续5年监测了城市道路交通噪声,2010年与2006年相比,全省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路长加权平均等效声级值下降了0.8分贝,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略有好转。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

  17个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范围为46.259.2分贝。曲靖、玉溪、昭通和香格里拉4个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为好,昆明、丽江、楚雄、个旧、开远、景洪和芒市7个城市的区域环境噪声质量为较好, 保山、临沧、普洱、大理、文山和六库6个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为轻度污染。共有11个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达标。

   十一五期间,连续5年进行监测的城市有13个,期末与期初相比,区域声环境等效声级值面积加权平均值总体上下降了1分贝。

  【城市功能区噪声

  在进行功能区噪声监测的15个城市中,曲靖、玉溪、保山、昭通、普洱、楚雄和开远7个城市的各类功能区昼间和夜间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全部达标,占监测城市总数的46.7%;昆明、丽江、个旧、景洪、大理、蒙自、文山和六库8个城市,均有部分功能区昼间或夜间的平均等效声级值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

  自然生态环境

  【森林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

  2010年,云南省林地面积2476.11万公顷,森林面积1817.73万公顷,森林面积占林地面积的73.41%。森林以乔木林为主,面积为1581.63万公顷,占森林面积的87.01%十一五期间,我省林地面积保持增长,蓄积量大幅增加,森林覆盖率持续上升。活立木总蓄积从15.47亿立方米增加到的17.12亿立方米,森林蓄积从13.99亿立方米增加到15.5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40.8%增加到47.5%

  【物种状况

  我省12个森林类型蕴藏着高等植物13000多种,占全国总数的46%以上,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416余种,占全国总数的52.8%。在我国公布的401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2468类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我省各有222种和1148类,分别占总数的55.4%46.3%

  【湿地】

  我省现有天然湿地总面积3439平方千米,其中河流湿地1595平方千米,湖泊湿地1754平方千米,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90平方千米。全省有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5处。大山包、碧塔海、纳帕海、拉市海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红河哈尼梯田和洱源西湖被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

  【自然保护区】

  截止201012月,全省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62个,面积2.96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4个;州(市)级自然保护区59个、县级自然保护区43个。基本形成了各种级别、多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使全省典型生态系统及85%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在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了有效保护。

  “十一五期间,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趋于稳定,保护区发展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资源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等管理能力全面提升,逐步实现法制化、规范化管理。

   辐射环境

   2010年辐射环境质量监测覆盖我省昆明、玉溪、大理、丽江、临沧、西双版纳、怒江和迪庆8个州(市),监测的γ辐射剂量率范围为38.6~108.2纳格瑞/小时,均值为61.1纳格瑞/小时(已扣除宇宙射线响应值),辐射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辐射环境水平处于正常波动范围。全省重点辐射污染源周围辐射环境水平正常。

  2010年全省共有核技术利用单位2266家,其中放射源使用单位473家,在用放射源2006枚;射线装置使用单位1793家,射线装置3410台(套)。核技术应用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总体处于安全状态。

  

  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排放

  【废水

  2010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9.21亿吨,分别比2009年和2005年增长5.1%22.5%。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3.10亿吨,分别比2009年和2005年降低4.2%5.8%。生活污水排放量6.11亿吨,比2009年和2005年增长10.6%44.4%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6.83万吨,分别比2009年和2005年降低1.75%5.76%。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93万吨,比2009年增长4.7%,比2005年降低了16.5%。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7.90万吨,比2009年降低4.7%,比2005年增长了0.67%

  氨氮排放量2.08万吨,比上年增长9.0%。其中,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0.38万吨,比2009年增长17.5%2005年下降12.9%。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1.70万吨,比2009年和2005年增长7.6%13.3%

工业废水中其它污染物排放量81.01吨,分别比2009年和2005年降低38.8%62.2%

  【废气

  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0978.07亿标立方米,比上年和2005增长15.8%101.6%

  二氧化硫排放量50.07万吨,比上年增长0.29%,比2005减少4.08%。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43.96万吨,比上年增长5.2%

  氮氧化物排放量43.47万吨,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32.94万吨,比上年增长12.2%

  烟尘排放量13.82万吨,分别比上年和2005降低22.5%39.0%。工业烟尘排放量8.92万吨,比上年降低27.8%

  工业粉尘排放量9.18万吨,分别比上年和2005降低9.9%40.9%

  【固体废弃物

  2010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9392.38万吨,较上年增长8.3%,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61.51万吨,增长2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4798.40万吨,综合利用率50.8%,较上年增长1.9%;工业固体废物储存量1844.51万吨,降低7.8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2911.38万吨,增长11.3%;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36.31万吨,减少40.1%

  危险废弃物连续3年无排放量。

  污染防治

  【总量减排】

  2010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狠抓治污项目建设及运行管理。对总装机容量5800MW14台火电机组脱硫设施进行增容改造,并对脱硫设施旁路烟道实施了封堵和铅封脱硫效率大幅提升。完成了钢铁企业烧结机烟气脱硫项目等158个签订责任书的减排项目。关停了164户公告淘汰的企业。

  “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252个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462个二氧化硫减排项目。完成68个污水处理厂项目。出动环境执法人员78568人次,对402家重点控制涉水企业(化学需氧量)150家重点控制涉气企业(二氧化硫)415个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总量减排治理工程项目进行现场检查。

  【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防治】

  2010年,九大高原湖泊治理投资140.49亿元,其中滇池治理投资110.35亿元(含滇池治理十一五规划外投资29.73亿元),其它八湖治理投资30.14亿元。截止2010年底,九湖治理累计投资349.54亿元,其中滇池治理投资279.39亿元。

  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项目共212项,经省政府同意调减6项。截止2010年底,规划项目全部开工,完工196项,在建10项,项目开工率为100%;项目完工率为95.15%

  【三峡库区上游地区水污染防治】

  “十一五期间,在三峡库区上游地区累计完成投资14.25亿元用于污染防治,推动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实施。截至2010年底,规划涉及云南的48个项目已完成36个、在建11个,1个正在抓紧开展前期工作;国家考核断面三块石(滇川交界)水质稳定达到类水质标准。

  【重金属污染防治】

  省政府印发《云南省关于贯彻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编制了《云南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其中11个重点防控区、100个重点治理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制定并组织实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2010年度行动计划。争取国家专项资金1.8亿元,启动个旧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等10个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

  【工业废水治理】

  2010年全省工业废水治理投资24183.6万元,完成治理项目119个,新增废水处理能力48.12万吨/日。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废水治理累计投资105311.3万元,完成治理项目578个。新增废水处理能力141.3万吨/日。

  【大气污染治理】

  2010年全省工业废气治理投资72910.3万元,完成治理项目158个,新增废气处理能力4812.44万标立方米/时。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废气治理投资287268.6万元,完成治理项目1181个,新增废气处理能力7820.11万标立方米/时。

  【固体废弃物治理】

  2010年,全省完成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投资6301.7万元,完成治理项目24个,新增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5953/日。全省核发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2份,办理危险废物出省转移手续7批。

  “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治理投资58776.2万元,完成治理项目131个,累计核发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50份,办理危险废物出省转移手续25批。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综合利用量、处置量总体均呈上升趋势,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呈下降趋势。

  全省纳入《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项目16个,覆盖全省16个州(市)。目前,5个项目试运行、2个已完工、5个在建、3个完成三通一平、1个未建设。

  【清洁生产】

  2010年,对144家企业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22家企业通过评估验收。十一五期间,共对204家重点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通过实施生产环节的全过程控制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现了节水节电、节能降耗、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目标。

  生态环境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

  2010年,发布了《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云南行动腾冲纲领》。设立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拓展为滇西北、滇西南9州(市)44县(区)。在全国首次以县域为单位对全省生物多样性进行评价,滇西北18个县开展了生物物种资源重点调查。滇西北、滇西南部分州市建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基地并免费向社会开放。

  “十一五期间,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省累计投入资金超过60亿元,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接受捐款3800万元。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及重大生态工程】

  充分发挥省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的作用,规范自然保护区晋升和范围功能区调整的管理,强化涉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监管,全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2010年,争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个、能力建设项目6个,总投资6362万元。

  “十一五”期间,先后争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个,国家投资1.17亿元,湿地保护建设工程和湿地保护补助资金项目10个,投资7488万元。

  【生态建设示范区】

  全省13个州(市)69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创建工作,9个州(市)45个县(市、区)完成规划编制,部分规划通过省级专家论证,部分已由同级人大审议颁布实施。

  “十一五期间,共建成全国生态示范区4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6个、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乡镇188个。

  【水土保持】

  2010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00平方公里,中央预算内投资1109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9276万元,地方配套1819万元。

  “十一五期间,开展了长治工程、国债项目、珠治试点工程等治理工程,全省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39万平方公里,新实施生态修复面积3.0万平方公里,中央预算内投资3248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4541万元,地方配套7945万元。全省水土流失呈递减趋势。

  【农村环境保护】

  2010年,争取到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项目30个,共2490万元。十一五期间,争取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9208万元用于96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13个乡镇开展生态示范建设;省级环保专项资金安排4725万元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在全省所有县(市、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累计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13640万亩,减少了化肥流失,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全省农村户用沼气累计保有量273万户(其中十一五期间建设124万户)。在九湖流域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项目17个。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2010年,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共审批环评文件12953项,比上年的8946项增加4007项。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2272项,比上年1302项增加970项。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等7个重大建设项目环评文件通过环保部审批。与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对工业园区规划、水电开发规划、旅游总体规划等类17项规划环评进行审查。

  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自查发现存在问题项目269个。经整改,办结环评、竣工环保验收等环保手续的81个,责令限期补办环评审批或竣工环保验收手续的169个,其余18个尚未开工建设。

  监察执法

  【环保专项行动】

  2010年,按照环境保护部等九部委要求和部署,全省出动环境执法人员47647人次,检查企业13541家,排查重金属排放企业1019家,行政处罚222家,关闭73家。受理办结12369环保热线投诉5291件,完成国家、省、州(市)三级挂牌督办事项80件。

   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20多万人次,检查企业45016家次。立案查处企业1265家。共提出了处理(处罚)建议118家次。举行环境行政处罚听证案件25件,办理行政复议案件19件;办理行政诉讼案件18件。

  【排污费征收】

  2010年全省共征收排污费2.75亿元,其中:上缴中央国库0.27亿元,省级国库0.93亿元,州(市)级以下国库1.55亿元。 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征收排污费13.2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0%,其中缴入中央国库1.33亿元,缴入省级国库5.08亿元。

  【环境突发事件及处理】

  2010年,全省共处置非等级突发环境问题4起,有效遏制了环境突发事件的频发态势,最大限度地减轻了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处置各类环境突发事件28起。

  城市环境保护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区划】

  全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和5个不设区城市的4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报告通过省政府批复。其中,湖泊(水库)类型水源地有35个,占81.40%;河流类型水源地5个,占11.63%;地下水类型水源地2个,占4.65%;龙洞型的1个,占2.32%。共划分水源保护区总面积5169.16平方千米。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至2010年末,全省已建成污水处理厂80座,污水处理能力达274.95万吨/日,城镇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39%提高到2010年的71%。建成无害化垃圾处理厂(场)57座,形成无害化处理能力12086/日,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05年的41.88%提高到2010年的62.5%.全省城市燃气普及率63.29%,绿地率26.31%,较2005分别增加9.69%8.51%

  【城市机动车污染防治】

  2010年全省机动车保有量达6946302辆,新增注册1068359辆。全省有效环保委托检验机构共计20个。

  2010年昆明市机动车保有量1279263辆,机动车简易工况法环保检测量356050辆,发放环保标志382127辆(含新车),其中黄标96457辆、绿标285670辆。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2010年,全省17个设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

  地级市前5名:昆明市、丽江市、普洱市、玉溪市、曲靖市。

  县级市前5名:安宁市、景洪市、个旧市、芒市、大理市。

  辐射环境管理

  2010年完成了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安全许可证办换证工作,累计换发2156家。办理辐射行政许可及备案179件。强力推进电磁辐射行业补办环评手续,中国移动云南分公司完成全省16个州(市)1.2万个基站的环评报告编制及监测工作,中国联通云南分公司、中国电信云南分公司等相关单位和企业已开展补办环评手续工作。

  “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共出动检查人员4000余人次,检查放射源共3500余枚(次);收贮废旧放射源722枚;完成“765”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和中科院昆明动物所钴源辐照室退役治理。

  宣传教育

  2010年,表彰命名了省级绿色学校143所,省级绿色社区56个,省级环境教育基地17个。全省已有省级绿色学校(幼儿园)436所,省级绿色社区118家,省级环境教育基地18个。

  举办了生态文明建设大家谈云南省生物多样性(滇西北区域)大型图片展等重要活动。其中,云南省生物多样性(滇西北区域)大型图片展近10万人参观展览。拍摄制作了九湖污染防治专题片《扮靓九湖》和污染减排专题片《勇担重任》。

  减排“三大体系”能力建设

  环境监察机构覆盖全省县(市、区),建立起省级总队、州(市)级支队、县(市、区)级大队组成的三级执法队伍体系。县级环境监察机构较2005年增加32,全省环境监察系统共有人员1116十一五期间,累计购置执法车辆343辆,各类办公设备、监测取证设备2773台(套)。

  全省共有环境监测站107个,其中68个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有职工1310人,较2005年分别增加了17个、10个和193人。监测系统拥有业务用房54690平方米,监测仪器设备3775台(套),较2005年增加2398平方米2469台(套)。有67个站的仪器设备基本达到国家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验收要求。

  建成云南省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昆明市监控分中心及其它15个州市监控系统使用终端和会商中心。

  环境信访

  2010年,省级处理群众来信(含传真、邮件、网上信访)195件,比2009年下降31%,来信办结率达95%以上;接待群众来访2465人次,比2009年下降14%(批次)、10%(人次),来访办结率达100%;办理省人大政协建议、提案50件,办结率达100%十一五以来受理群众来信1164件,来访244批(567人次),办结率达95%以上。

  全省加强了‘12369’环保投诉热线建设,2010年受理投诉10171件,办结10168件,办结率99.97%十一五以来,共办理环保部交办查处的案件105件,办结率100%。办理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交办的案件38件,受理环境投诉10203件,办结10029件,办结率98.29%

  环境科技

  “十一五期间,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滇池流域水污染控制及富营养化治理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和富营养化初期湖泊(洱海)水体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项目已启动实施课题11个,共获12827万元的中央专项资金支持。向环保部、省科技厅推荐和申报科研项目20余个,获补助资金近4000万元。

  发布《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糖蜜酒精废醪液处置复合微生物二步发酵法》 5项云南省地方环境标准。

  交流合作

  世行贷款云南城市环境建设一期项目实施总体进展顺利,二期争取到世行贷款6000万美元用于昭通中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球环境基金援助的《老君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项目》进展顺利,中英合作《云南排污许可证管理示范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亚行援助《云南昆明低碳经济发展示范项目》启动实施。

  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交流与合作,多次派员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举办的国际研讨培训。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论坛中英低碳经济论坛等大型国际环保合作交流活动。

  积极推进滇沪、滇川和泛珠在环境监测、执法、宣教、产业、科研、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区域环保合作,并取得了实际的合作效果。参加“2010澳门国际环保合作发展论坛及展览”,滇、川两省开展了金沙江中下游在建水电站、泸沽湖流域的现场联合环境监察。

主办:365bet备用          技术支持:云南省环境信息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05
ICP备案号:滇ICP备07500214号   滇公网安备  53011202000240号
地址:昆明市西山区广福路1002号  邮编:650032  电话  0871-64145235  网站地图

微信

微博